帶頭致富,做農民楷模 扶貧濟困,寫道德文章
熊禮富
“一個組只要有這樣的一個人,就不錯了”!堰塘寨村四組的群眾是這樣評價趙起友的。在邊遠、貧瘠的石旮旯土地上,他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,成為養殖大戶、農業技術能手、致富帶頭人。在他的帶領和資助下,號稱窮山惡水的民族村寨基本實現了水、電、路三通。2007年,他被縣委政府評為十佳勞動模范。
帶頭致富,做農民楷模
堰塘寨村四組又叫斜臺,是遠近聞名的窮山村?,F年50多歲的白族農民趙起友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小山村。他務過農,打過工,辦過煤廠,當過村干部,年近花甲的他,最美好的歲月是伴隨著改革開放走過來的。用他自己的話說,自己是“正宗的解放牌”。在他發展農業生產的40多個春秋里,他風里來,雨里去,不斷探索新的發展路子,年平均收入6萬多元,成為了全鄉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,技術能手。自己雖然致富了,但他看到鄉親們仍然在貧困線上掙扎,看到自己的村里沒有公路,什么活都是人背馬馱,趙起友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為了讓水、電、路早日通組,趙起友不知流過多少汗水。首先是自己個人墊付集資款7000多元,又貸款5000多元,幫助群眾實現用電的夢想;在按通自來水工作中,他也先后墊付7000多元,圓了群眾的用水夢。水通了,電也有了,路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。從1997年開始,他便組織群眾開始修鑿通組公路,陸陸續續的修了近10年,投工10000多個,但畢竟人力有限,要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一條寬敞的公路談何容易???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一條盤山小馬路到是通村了,但車輛還是不能通行。在修路的過程中,他主動向群眾調解土地,在修路無償占用自己的土地的情況下,他還用自己的土地賠付給其他群眾。去年,他清楚的記得,購買了5000多元的煤炭運到村口,用2000多元請人背都沒人干;購買水泥運到村口,3元錢一包都沒人愿意背到村里,看到群眾生產生活成本的加重,這更加激發了趙起友帶領群眾修路的決心。今年,鄉黨委政府投入近2萬元,租用挖土機等工具,把4公里的小馬路變成了大車路,終于圓了村里的通路夢。趙起友不僅為群眾通水、通電、通路過程中功不可沒,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,他也是社會的楷模——
扶貧濟困,寫道德文章
30多年來,他先后把三個無依無靠的老人和一個“憨包”接到家中,承擔起一個做兒子和父親的義務和責任。同一個屋檐下,同一張飯桌旁,構建起一個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和睦美滿的家庭,使這一個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感覺到了家的溫暖,情濃于血的人間真情,“孝”和“愛”在趙起友的身上得到了深化和開拓。
前幾年,有兩位老人含笑離開了人世,他沒有向政府伸手,自己出錢將其安葬,鄰居們前來幫忙,他并沒有收一分錢的禮。在外投資辦廠的兒女想接他去享福,他相反把兒女叫到身邊,告訴他們:“家里還有一個近80歲的孤老人,我要給他送終。還有一個30多歲的憨包,我放心不下。將來有一天我走了,你們要代替我照看好憨包,我到了陰間才放心。”兒女們含著淚把父親的囑托深深地銘刻在了心上。在他的精心照顧下,這幾個五保老人總算能過上真正的生活,給社會減輕了負擔,為年輕人作出了楷模。在村里,凡是有人因為財產、贍養老人等發生糾紛時,人們往往都喜歡用他來作例子,教育別人。當問起他為什么要把他們接到家里共同居住時,他總是笑著說,自己是在“修陰功做好事”。一個普通的農民,他沒有豪言壯語,更沒有驚天動地的舉措,他只是在用自己的行動書寫了社會和諧的樂章。正如他的2007年度頒獎詞中所說:“是你,用人間的大愛,詮釋著生活的真諦;用人間的至孝,彰顯著超越平凡的勇氣。無論天荒地老,無論滄海桑田,是你的一顆赤子之心,為荒漠的心田注入了無限的溫暖。”